让我们重新,重新,重新开始

0421

树木快要长出新叶
仿佛即将说出什么;
刚出的嫩芽松开并伸展
它们的新绿是某种悲哀。

是否它们得以再生
而我们却要老去?不,它们也将死去。
那些年年新绿的把戏
都写进了一圈圈的年轮。

但这不停摇曳的树林城堡
每到五月依然枝繁叶茂。
去年已死,它们仿佛在说,
让我们重新,重新,重新开始。

作者 / [英国] 菲利普·拉金
翻译 / Phil

The Trees

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Like something almost being said;
The recent buds relax and spread,
Their greenness is a kind of grief.

Is it that they are born again
And we grow old? No, they die too.
Their yearly trick of looking new
Is written down in rings of grain.

Yet still the unresting castles thresh
In full grown thickness every May.
Last year is dead, they seem to say,
Begin afresh, afresh, afresh.

Philip Larkin

四月下旬的多伦多,气温大约在12度左右,大部分的树都长出绿芽,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了。我一直觉得很新奇,那些柔软的嫩芽,如何从坚硬的树皮里穿透出来呢?我的一个朋友说过: “每一棵坚硬粗糙的树干,里面都有一颗柔软绿色的心”,生命是多么的奇妙!

树木在春天长出绿叶,好像新生命的诞生,但在菲利普·拉金的这首诗里,那即将长出绿叶的嫩芽却似乎在说,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它们也像我们人类一样老去,死亡,它们的年龄都刻在树轮里。这似乎是个很消极的想法。但这是唯一的真相吗? 好像又不是。在最后的一节里,树木摇曳,彷佛有另一种更坚定的声音在说: “让我们重新,重新,重新开始。” 。无论经历了什么,春天到了,我们又再次活过来,又可以重新开始了。

关于树,马丁路德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上帝已经写下复活的应许,不仅在圣经里,而且在春天的每一片叶子里。”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总是给人很奇妙的启示。

今天恰好是西方国家重大的节日——复活节,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让我们也同时庆祝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生命的复活吧。

荐诗 / Phil
2019/04/21

老派的英国知识分子拉金一生就喜欢两件事,一是刻薄地吐槽,当然是用诗的方式,另一个是听老派的爵士乐。但在这首诗里,尽管拉金延续了他的冷峻和消沉,但在最后,他依然给出了一个带有希望的结尾,是的,无论如何恐惧和悲哀,新绿一定还会出现。

今天是复活节,这个关于耶稣复活的节日其实也是一个关于春天的节日。现在我们知道复活节是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但最早人们对复活节日期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在耶路撒冷的初期基督教会是在犹太人的逾越节当天,即犹太历尼撒月14日(可能是公历4月3日)来纪念耶稣受难和复活的。这一天是星期五,犹太人的逾越节从周五傍晚太阳下山时起算,耶稣是周五白天被钉上十字架的,因为逾越节对犹太人的重要性,所以亲友们匆忙把耶稣尸体抬入朋友家族的一个空穴,准备过完节后的星期天再来按照习俗正式入殓。这才引出空穴无人,耶稣复活的传说。很好理解,最初的亲友们一定是对“祭日”和复活日一样重视的,而节日通常都是亲友们聚会的良机,是故选择在逾越节来纪念便很正常。而随着基督教的泽被四方,越来越多非犹太人来纪念耶稣时,逾越节这个犹太节日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复活”概念的凸显乃至成为基督教的核心理念仍要归功于保罗。有着希腊文化背景的圣保罗把耶稣复活与自巴比伦俘囚以来就已在犹太教义中萌芽的“弥赛亚再临”观念结合起来,否定了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从而为基督教成为独立宗教奠定了神义论基础。而将复活节日期固定下来,推动“复活”概念从“纪念”上升为整个基督教世界之“节”的,则要到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由君士坦丁大帝拍板才最终确定。这已是耶稣去世几百年后的事了。

至于复活节的彩蛋、兔子那些习俗则更与基督教没多大关系了。这些习俗在更早时候就已广泛存在于近东地区。古巴比伦、亚述、古叙利亚地区都有在春分时期庆祝春回大地的习俗——蛋象征生机初始,兔子寓意多产与生命力。犹太人所在迦南地区也如此。他们普遍以巴力、亚斯他录为崇拜偶像,而这个异教信仰中也有关于亚斯他录之子死而复活的故事。早期基督教在近东地区传播,要吸引受众,容纳或主动吸收当地人习以为常的风俗应是一个很自然的路径。于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活节有着异教色彩也就可以理解了。

节日,无非是为同一文化圈内的人们提供一个核心凝聚的契机,因而求同存异是文化得以覆盖更多人群的最好办法。犹太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当然,现在的商家们更复如此。

荐诗 / 无语僧
2019/04/21

 

 

题图 / Ellen Von Wiega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