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情书都是
荒谬的。
不荒谬的话就不是
情书了。
我自己也写情书,
同样,不可避免地
全都荒谬。
情书,如果有爱,
也必然是
荒谬的。
但实际上
只有那些从没写过
情书的人
才是
荒谬的。
我多想能回到
写情书
却不会想到
荒谬的时候。
事实上今天
我对那些情书的
记忆本身正是
荒谬所在。
(所有奢侈复杂的词,
连同道不明的感觉,
天生就是
荒谬的。)
1935.10.21
作者 /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翻译 / 杨铁军
选自 / 《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雅众文化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一位神奇有趣的葡萄牙诗人,一生中用了上百个名字进行写作。这些名字并非被简单更换的笔名,他们拥有自己的身份,有的是哲人,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批评家,有的是记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学观念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彼此之间还会进行交流。冈波斯就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异名者。
这首诗是冈波斯名下的最后一首,在完成后的一个多月里佩索阿离世。虽然这首算不上冈波斯的代表作,没有那么充沛汹涌的感情,但依然带有他特殊的气质。
冈波斯不是拥抱尘世生活的人,常常被虚无感淹没。开头,他直接将“情书”形容为“荒谬的”,这并非出于贬低别人的自傲,他自己的情书同样荒谬。甚至,包含爱意的情书本身就必然荒谬。既然如此,不写情书的人总与荒谬无关了吧,但冈波斯接着说:从没写过情书的人才是荒谬的。
写,是荒谬;不写,也是荒谬;难道世人无法摆脱在表达爱意上的荒谬?随后一笔荡开:荒谬与否是一回事,身在其中的人是否感到荒谬,则是另一回事。
写情书的人完全投入到爱的表达中,无论日后这些情话读来令人多么尴尬和羞愧,但当时是陶醉的、沉浸到生活之中的。这样的状态让人羡慕,“我多想回到那个时候”。然而都回不去了,在冈波斯眼中,只剩下隔着时光的记忆。
荒谬、虚无、悲伤、绝望、疏离,正是冈波斯诗中的核心感受,这首诗中或多或少也有所体现。这样的情绪来自何处?我想这并非来自他的经历(虽然这是佩索阿虚拟的人物),更多来自于他的观念:
人无法在当下便准确认识生活,尤其是对于“复杂的”、“道不明的”部分,只有隔着一段时光才可能从记忆里看清。然而,在观看和判断生活的时候,人已经不在生活之中,眼前只是干巴巴的“生活标本”罢了。这得来的“看清”是真的“看清”吗?——这便是生活之荒谬的根源。
冈波斯在很多诗中都怀念童年,或许是因为孩子很少做什么判断,也不那么在乎看清,他们更多地在生活,很少夹在“生活着”与“看生活”之间,就那么天真地“生活着”,也很少害怕自己生活错了。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状态,所谓勇敢、纯粹,大概是来自某种“无知”吧。
荐诗 / 冬至
2019/05/15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