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那些赞美,显露出了诅咒的笔迹

WechatIMG9275

题图 / Helena Almeida

赞美

我曾赞美过许多的事物。
现在,我正仔细地读着它们,
我发现那些赞美,已部分地剥落
显露出了诅咒的笔迹,
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奇。
我的赞美正在变幻,远离我的本意。
于是,我又去细读那些诅咒,
学习那些诅咒,
发现它们仍具有赞美的品质。

1991

作者 /  朱永良

 
 

和“赞美”有关的诗一向难写。因为“赞美”意味着一种信任,而这种信任建立和冲动有关,一旦这种冲动过后,就很难再去建立起这样一种信任。因此,无论是古今中外,虽然写和赞美有关的诗数量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更多的是一种激情写作下的产物。

这首《赞美》是一首直取核心的诗,虽然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却很难写。当我们再往深处挖掘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的关键其实并不完全在“赞美”和“诅咒”这两个关键词上面,而是在“细读”。

“细读”就像是一座桥梁,把两种对立面交接在了一起。正因为“细读”,才产生了一种共情,这种共情不仅是对于“赞美”的共情,同时也是对于“诅咒”的共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点赞”和“转发”的时代,这使得我们太过挥霍我们身上的“赞美”和“诅咒”。

记得有一次饭局,一个年纪稍大的诗人坐在我旁边,一直让我看他在朋友圈发的诗有多少人给他“点赞”,跟我说某某人(这个某某人往往是某个著名诗人或者批评家)怎么喜欢他的诗。后来,我在别的场合遇到他所说的喜欢他的诗的某某人的时候,聊起这位诗人的作品,对方说他其实没有仔细看。

这种“点赞”也好,“转发”也好,更多的是一种应酬,就像听讲座或者开会的时候,台上只要刚讲完,我们会下意识的去的鼓掌,尽管台上说的是什么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听。当然,这种鼓掌对于台上的人来讲和朋友圈里的“点赞”一样,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某种幻觉,从而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我们该如何在“赞美”和“诅咒”之中保持清醒呢?我想,细读或许是保持清醒的最好办法。

 

 

荐诗 / 杜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