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得不美,就如提琴手般紧张

如提琴手般紧张

她知道她并不漂亮。
音乐会结束后送花的女孩长得好看,人们会只为她喝彩。舞台即擂台。
擅长于忍耐,她隐忍不发;忍耐即是一种奉献,正如沉思是一种行动,
这行动倚向音乐就像冬天倚向寒风,骡子倚向挽具,
就像情人倚向插入的最深点。
就像船犁开水,那水以双倍力量反冲。

作者 / [美国] 米歇尔·Y·伯克
翻译 / 光诸

Intensity as Violist

That she was not pretty she knew.
The flowers delivered into her hands post-concert by the young girl, pretty, would be acknowledged only. To display was to invite comparison.
Skilled at withholding, she withheld; it was a kind of giving. As when meditation is a kind of action,
a way of leaning into music the way one leans into winter wind, the way a mule leans into a harness,
the way a lover leans into the point of deepest penetration.
After a ship’s prow cuts the water, the water rushes back twice as hard.

Michelle Y. Burke

 

这首诗是在我身体状况很不好,又因为很多事情焦虑的时候翻译的——我总是以翻译诗歌作为度过糟糕时光的手段——这首诗拯救了我的这一天。

这是一首简洁有力的诗。它的内容非常好理解。一个女提琴手因为自己不好的外貌而备感压力,把这种压力转化成音乐演奏的驱动力。这首诗后半段以“倚向”(lean into,是倚住又抵紧的感觉)这个动作和一连串的比喻来让读者感受到这种驱动力。整首诗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呈现一种奇异的张力,这种张力有点像一根棍子倚在墙上随时可能滑下去的紧张感,也有点像运动和静止对峙所产生的张力;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罗锅下楼梯”,虽然没有越来越快,但仿佛根本停不下来。读这首诗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旋律感,就像听到了维瓦尔蒂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疾风暴雨。在翻译的时候,我努力抓住这首诗的“魂”,力图保持和原诗类似的力度和运动感,有意舍弃和改动了原诗中一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它引发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很多艺术家正是把现实的压力当作从事艺术的动力,他们“如提琴手般紧张”。这是艺术的应有状态吗?是否平淡从容健康的心理不会引发艺术的冲动,亦或在这样的心理下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艺术?生活的美真的比艺术更值得喝彩吗?或者艺术才是最终的胜出者?或许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有“如提琴手般紧张”的艺术在一瞬间点亮我们的人生,也就足够了。

荐诗 / 光诸
2015/03/15

 

题图 / Laura Steven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