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p41928857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作者 / [清] 曹雪芹
选自 / 《红楼梦》

 

又到了柳絮作乱的季节。生活在帝都,除了雾霾令人难以忍受,再就是柳絮和杨絮了,无孔不入地袭扰,你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植物也有爱和生殖的权利。

古代称有写作才华的女子为有“咏絮才”,来源是东晋的谢道韫。那个典故大家都熟,谢道韫因把大雪比喻为“柳絮因风起”而留名青史。现在看实在不觉得有什么高明,东晋时代的诗歌也没有这么不中用吧。《世说新语》常常有些并不好笑的段子,让人看得尴尬。更有人又把柳絮比喻为雪,这种互为喻体的写作比比皆是,无趣得很。

今天这首咏絮词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第六十九回写的是尤二姐吞金自杀,搞得贾府上下都没意思。转眼仲春时节,桃花盛开,林黛玉写了首《桃花行》,逗起大观园里文艺青年们的诗性,要求再起诗社,并把以前的“海棠社”改为“桃花社”。不过这诗社并没有立刻举办,中间不是这人生日,就是那人有事,又耽搁了许多时日,桃花已谢,却是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了。史湘云闲着没事,先写了一首咏絮词,大家才又想起有诗社这回事,索性以咏絮为主题开起了赛事会。

这首《临江仙》是薛宝钗所写。在她前面,是林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昭华竟白头。叹今生难拾难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

林黛玉这首,大家的评价是:“太作悲了,好果然是好!”便没再说别的,宝钗却说:“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此诗一出,众人都说:“果然翻得好。自然这首为尊。”

这就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能够依据人物不同性格和命运写出各个不同的诗作。黛玉是一个沉浸于自身命运,又不断自我暗示的人。见桃花伤桃花,见柳絮伤柳絮,总能照见一个“命薄”的自己。宝钗却不是如此,用诗人顾城评价薛宝钗的话来说:“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

以这样的视角来反看这首诗,就有意思了。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史湘云赞薛宝钗“东风卷得均匀”,说“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好在哪里呢,好在她的观察和别人不一样,黛玉觉得柳絮被风吹成“逑”是一种漂泊的命运,可在宝钗眼中,那一团团的絮球有一种均匀的美感,而且这种美吸引了蜂蝶都来围着它们转。“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柳絮的命运真的就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吗?不一定。下阕第一句就表现出了宝钗那种“天性空无”的品性来了——“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随聚随分,柳絮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啊,没有什么可在意的,也不要笑话它生来没有根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柳絮也可以借着频频吹送的好风,飞到天上去。

《红楼梦》历代的读者和批评家,有推崇黛玉而贬抑宝钗的成见,特别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在很多人眼中坐实了宝钗世俗的名利心,一种见风使舵的成功学鸡汤。其实这对宝钗来讲是不够公平的。就算宝钗有这样的成功学想法,那么她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呢?早年被安排招选入宫没成就不提了,众人皆认为她最大的成功就是PK掉黛玉,嫁给宝玉,而小说也恰恰是这样的安排的,但实际上宝钗根本看不上宝玉,在她看来,嫁给谁都是一样的。顾城说:“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实际上,她是最早悟道这白茫茫大地震干净的人……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一样,只是现象罢了。”

顾城对宝钗的品评,有其偏爱之处,不过曹雪芹在创造薛宝钗这一形象时,其实和黛玉一样,倾注了无比的爱。曹雪芹对黛玉和宝钗是一视同仁的,所以关于两人的评语,也是写在一起:“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曹雪芹心目中“水做的女儿”的一体两面,甚至多面。

荐诗 / 何信步
2017/04/11

 

题图 / 许达哉,声外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