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1121

沉思录(十七)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
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
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
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
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
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
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
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作者 / [英国] 约翰·堂恩
翻译 / 程中瑞
XVII MEDITATION

No man is an Iland, intire of it selfe; every man
is a pe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e;
if a Clod be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e,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ie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e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e;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John Donne
Selected from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the 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Prose of John Donne, the Modern Library1952

1937年5月,在面朝塞戈维亚的山坡,美国青年罗伯特独自倚靠着一棵树。炸桥使命已完成,法西斯铁骑将至,正义的马德里可望而不可及。在自杀的闪念,与腿骨撕裂的阵痛之间,陪伴他的只有被拉长到近乎永恒的等待。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至此终止。

“丧钟为谁而鸣”小说名的寓意,源自英国诗人John Donne散文“危机时刻系列冥思”中的这一段。它暗示了人类命运在1930年代最英雄主义的一次集结: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内战。因此,罗伯特也罩上了作者海明威战地经验的影子。然而,战火过后80年,这部“丧钟”似乎依旧在别处,灼伤着我们。

John Donne在第十七则“沉思录”中继续写道:丧钟告诉我们那人的痛苦,也为我们带来痛苦,痛苦是无法支付的财富,而我们的痛苦远远不足。罗伯特的命运,或许链接起每位读者共同面对的“痛苦”。如果他被海浪冲刷掉了,那只是先我们几步。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寓所吞枪自杀。等待了20多年,他终于替罗伯特扣动了扳机。而等待的痛苦,往往在于只能等待,就像小说结尾的枪声,始终悬置在每位读者头顶。

这让人想起《大象席地而坐》,近期影坛的一部“丧钟”。很难想象导演胡波在自杀的闪念,与理想的阵痛间,等待了多久。但他的死亡必定使“我们”有所缺损,他的“丧钟”为你而鸣。

而得知《大象》摘得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时,我正驱车开往距离波士顿24英里的小镇“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迎来了2018年的第一场雪。

荐诗 / 曲木南
2018/11/21

 

 

题图 / Stanley Spence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