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的,只是两茶匙的寂静

未标题-1

我只要少许

我想要的,我以为,只有少许,
两茶匙的寂静——
一勺代替糖,
一勺搅动潮湿。

不。
我要一整个开罗的寂静,
一整个京都
每一座悬空的花园里
青苔和水。

寂静的方向:
北,西,南,过去,未来。

它钻进任何一扇窗户
那一寸的缝隙,
像斜落的雨。

悲痛挪移,
仿佛一匹吃草的马,
交替着腿蹄。

马睡着时
腿全都上了锁。

作者 / [美国] 简·赫斯菲尔德
翻译 / 史春波
选自 / 豆瓣小站Diana Shi & George O’Connell(site.douban.com/122079)

I Wanted Only a Little

I wanted, I thought, only a little,
two teaspoons of silence—
one for sugar,
one for stirring the wetness.

No.
I wanted a Cairo of silence,
a Kyoto.
In every hanging garden
mosses and waters.

The directions of silence:
north, west, south, past, future.

It comes through any window
one inch open,
like rain driven sideways.

Grief shifts,
as a grazing horse does,
one leg to the other.

But a horse sleeping
sleeps with all legs locked.

Jane Hirshfield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打比方说,在一个新生婴孩的眼睛里,世界就是一个“大懵圈”,一团嘈杂爆炸的东西围绕着ta。这个阶段的孩子,脑子里没有任何抽象的概念,所以,一朵鲜花,或者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会让孩子兴奋不已,而“理念”、“观点”、“原理”……这些是什么鬼。

今天这首诗的作者,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美国当代女诗人,她在TED的一个诗歌教育视频《隐喻的艺术》中,就用威廉·詹姆斯的理论来解释隐喻的作用——隐喻不把事情(或感觉)直接讲出来,说出来的是A,意思却是B,但这意思依然无比精确。比如“犀牛闯进了瓷器店”,可能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一幕,但是你会知道这个景象意味着什么。

这首诗的前面一大半,都特别佛系,“两茶匙的寂静”,真像是在深山里坐禅;而寂静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简直到了一个近乎恐怖片的境界。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最后那个关于悲痛的隐喻:上了锁的马腿。刚才静如止水的安宁,一下子变成了扼住咽喉的紧迫,你想要从痛苦中喘口气,却一动也不能动。

这样写,终究因为是美国诗人吧,如果是中国诗人或日本诗人,应该会把隐喻藏得更深,会不允许“悲痛”这个词直接暴露在句子里。在东方的隐喻世界里,被人看得见的眼泪,都是不够真实的痛苦。

那么,回到开头,“我想要两茶匙的寂静”,我想它隐喻的,是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吧。

荐诗 / 照朗
2019/04/1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