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憎恨与孤独,我们的眼睛直言不讳

Image

沉默

这真不可思议:年轻时
我们能以激赏之心
交流经验、失败与成功。
能够谈论彼此的道路:
所有的选择仍只是暂时的,
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后来这些变得不可能。
仅仅一个词语就能制造不可逾越的距离。
人们因一句评论而成为死敌。
老友之间憎怒得面色发红。
宽恕是不可能的。结束。
随着年岁词语获得
一种不可救药的重量。我与你绝交!
如此残忍的无力。

想要伤害、杀死的意愿。
像自我憎恨一样神秘。

那不能说出的,
必须沉默以对。
但穿过憎恨
与孤独,我们的眼睛
直言不讳。

作者 / [丹麦] 尼尔斯·哈夫(Niels Hav)
转译 / 舒丹丹 (英译本)

 

今天遇上一件小事。有订阅了这个号的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对推荐的诗不是很感冒,认为不好,于是和我们的后台“机器人(操作员)”闹翻了,最后以提意见的朋友退订本号结束。

这是所有诗歌论坛、微博、小组逃不了的情节,我相信“文人相轻”这几个字已经在每个人的喉咙管里跃跃欲出。

我结合自身实践——轻过人,也经常被人轻——对于到底为何“文人相轻”有过一些分析,大家看看靠谱不靠谱。读诗爱诗的人都敏锐,又敏感又锐利,才华在纸上划过如热刀子切冰激凌;而诗又是这样毫无遮挡的事物,直通通地捣人心脏。所以“你的诗不好”,或“你选的诗不好”,“你说谁的好”……,这样的对话,就像是两颗带刺的去壳鸡蛋,互相戳着硬刀子,两人却是裸露着身子。能像平时对领导、同事那样客气吗?完全不行,诗的选择是决定一个爱诗人心灵海拔的标尺,分量很重。

诗是创造力的发挥,任何创造力却都有成为破坏力的可能,换个角度看,创造力甚至等同于破坏力,这一点没有哪一本文学教材讲过。所以,当我体验到这一破坏性的存在——因为情商低而毫不保留地批评朋友,结果再也做不成朋友,它对于我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谈论诗歌成为了人们关系的破坏者,而不是最初假想的建设者。

那么爱诗却审美取向不一致的人们是要互相鄙视到老吗?我曾经在一个卖滞销书的大仓库,碰见一个搬书的小伙子坐在书堆(废纸堆)上休息,突然他翻到手边一本不知什么书,高兴地说:“这个有意思!”然后就念了起来,念的是:我身边走过一千个人

我却能清晰地辨出你的脚步声
因为九百九十九个人踏着大地

而你却踩着我的心

我想起叶芝写过的“便把我的梦铺在你脚下,/ 轻些踩吧,你元是踩着我的梦。”(《他希求那天国的锦缎》)。搬运工读的无名诗作,给他带来的快乐,和叶芝的诗给我带来的快乐,有着质量上的差异吗?

我不再执着于比较诗作之间的高下,诗歌给人带来的欢乐,要重于诗歌本身。就这样,我偶然得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当然,只解决了我自己的相轻和被轻问题,那就是不再将诗歌当作一个目标,而是一个通道。每一个人用诗歌打开内心的方式不同,所选择喜好的诗歌也会不同。我们不必使用同一个通道,却可以有同一个目标:成为更好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这样我们的敏锐才不至于伤害到自己和其他人。所以,“读首诗再睡觉”这个号欢迎更多的朋友来参加,这样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通道。

荐诗 / 范致行
2013/04/08

发表评论